文昭:戰場形勢逆轉,中俄背靠背、或背對背?盟友還能「友」多久(20220915)

音頻下載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聊俄乌战争、俄罗斯与中国。在9月1日那天的话题里,我们谈到了历史的经验是,仅仅凭借封锁和制裁无法使一个大国屈服,这是指战场之外的因素。既然战争打响,决定后果首要的当然是战场上的胜负。大约10天之后,俄乌战场形势就发生迅速逆转,俄军在哈尔科夫大溃败,仅仅3天的时间就丢失了花两个月才攻占的后勤重镇伊久姆,乌克兰军队最前峰挺进到俄乌边境50公里处,收复了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有必要重新来讨论一下战局的变化对中、俄的影响。

首先要更详细分析一下哈尔科夫大捷的意义,这并不是如胡锡进所说的俄罗斯的小挫,或仅仅是乌克兰军队靠人数多、更彻底的动员在局部反攻的胜利。法广引用法军上校米歇尔·戈雅的评论说:这是乌克兰军“自战争开始以来第一次在开阔地上瓦解敌人的阵地”,他还补充说:基辅能在7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组织2万人的进攻,说明其能力曲线已经反超。

哈尔科夫大捷和基辅保卫战、马里乌波尔保卫战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前两者是乌军依托城市防守,用美国支援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一辆辆击毁俄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用毒刺防空导弹击落俄军的直升机,是化整为零的城市游击作战。唱主角的是信息化的步兵小分队。而哈尔科夫大捷则是大部队的运动战,是和有大炮兵传统、坦克会战经验的俄军的直接硬杠。说明乌克兰军队的新军已经练成、战争素养有了极大提高。而且这是一次高度复杂的协同作战。

乌克兰陆军正面投入了10个机械化旅的重兵,迅速突破了俄军的防线,然后几支特种部队一路狂奔,在俄军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前线、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切断了俄军和库皮扬斯克之间的补给路线,造成从第一线撤下来的俄军无法重整,只得放弃城市一路溃败。整场战役情报体系工作出色、有空中支援、有特种部队和装甲矛头之间的配合,说明乌军的指挥体系已趋于完善,乌军质量从各个方面已超过俄军。西方作为乌军的后方兵工厂,新式武器源源不断,乌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越俄罗斯,卫国战争中人民又同仇敌忾,士气占绝对优势,战争朝有利于乌克兰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个相当确实的趋势。哈尔科夫大捷类似于苏德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场战争的转折点。

乌军在伊久姆缴获了大量俄军来不及带走、又来不及破坏的坦克和装甲车,德国已经同意在波兰为乌克兰设立维修工厂,修复损坏的装备。这都造成此消彼长的结果,普京的损失无法短期恢复,而乌军的力量迅速壮大。除了渡河强攻卢甘斯克和北顿涅茨克之外,乌军另一个进攻方向是跨过第聂伯河进攻南方的梅利托波尔,这样把乌东和乌南两个战场一分为二。如果说乌军目前还有什么欠缺,就是没有海军。只能由北向南,从陆地进攻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半岛北部通过狭窄的「皮里柯普地峡」(Perekop) 与乌克兰相连接,对防守的一方有优势,少量的兵力就能挡住大军的进攻,所以克里米亚可能是俄乌战争中最后解决的部分。克里米亚半岛也可能不会有大规模的陆地战役,会留到谈判桌上解决。另外俄罗斯的别尔哥罗德州和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州之间有一条奥斯基尔河(Oskil River)向南流入北顿涅茨克,它构成了俄罗斯的一条天然防线,俄军炸掉河上的桥梁之后会延缓乌军的推进速度,会为俄军的重整防线争取一些时间。

但是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部分,俄军难以长期支持,看来是个很大概率的事,在今年秋天也许就会见分晓。

在我准备这集节目的时候,习近平和普京在哈萨克斯坦已经会面,目前只看到了零散的信息。普京说:“我们高度评价中国朋友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平衡立场。我们理解你们的问题和担心。在今天的会谈中我们将解释我们的立场。”实际上双方要谈的具体内容,在之前栗战书访俄的几天应该就充分商量过了,元首会面是正式确认。如果只是谈经济,只需要一个副总理出访,但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排名第三的人物出马,本身就说明商谈的内容超出纯经济合作。中俄双方很可能有密约,不会对外公布的。普京所谓「理解和赞赏中国的平衡立场」是学到了一定要给习近平面子,但是去拿里子这一招。而早前泄露栗战书承诺「策应」俄罗斯这一步,则是已经敲打了习近平。

普京在乌东遭遇极大损失,目前最需要的是直接军事援助,从坦克、装甲车、到常规弹药、再到芯片和电子器件无一不缺,势必要向习近平提出新的要求。而习近平挺俄不动摇这个立场也难有松动。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能怎样帮到俄罗斯。

从中国这边看,俄罗斯远东人烟稀少,道路既少又老旧,中俄之间最重要的经济基础设施,就是「东西伯利亚」原油管道、和「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中国这边的产业布局不可能靠近俄罗斯一侧,以俄罗斯为市场的。能源和原材料占中俄贸易70%以上,其他货物贸易所占比例很小。中国的民生工业、消费品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中国劳动力密集的地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同时靠近港口。产品装船起运,贩运到日本、欧美,相对于难走的陆地交通,海运反而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最能发挥中国制造低价格的优势。 所以中俄政治上“背靠背”,听起来是相互支持,而经济实际上是背对背,互不相干。各自产业的布局不可能实现各自国内市场的对接,彼此不可能以对方的市场作为经济增长引擎,这是一个开地图炮就能一目了然的事实,所谓中俄欧亚大陆内循环经济体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可能性是零。

这是从经济角度讲,中俄没法整合成一个整体,缺少长期合作的深层基础。在军事上,由于俄罗斯军工产能的萎缩,乌克兰战场的消耗加失败对士气的打击,让普京哪怕再强悍也难以持久。目前俄罗斯的坦克工厂只剩下两个,乌拉尔工厂、和鄂木斯克运输机器制造厂。其坦克工业产能比起前苏联末期下降了90%。前苏联著名的「坦克城」车里雅宾斯克已经转型。因为没有能力做到现代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又缺少资金和市场,前苏联遗留的重工业体系严重衰落,使得俄罗斯已经失去了深度动员的能力。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也陷入了重武器的短缺,不得不依赖加拿大的工厂,但英国的工业能力尚在,只是有一段空档期,而俄罗斯是工业能力的整体衰落。俗话说救急不救穷,穷是救不了的,中国即使给军援,也改变不了俄罗斯基础工业能力衰落的事实。

俄罗斯在战场上的失败,最终需要接受乌克兰被纳入西方阵营的事实;普京是个务实、不乏投机精神的领导者。从长远来说一个无法真正帮助自己的盟友,随着时间推移其价值是变小的,那盟友本身就是可以用于交易的筹码。所以我有个预感,在不得不到来的俄罗斯和西方的媾和中,中国可能成为普京用于交易的筹码。假如普京不支持中共、甚至配合西方对北京的围堵,能换来减少战争赔款,能保持对乌克兰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会怎么选呢?也许在出口给中国的能源上要蒙受一些损失,这也就是普京为出卖一尊唯一支付的账单了。不过,中国反正需要进口石油,只要俄罗斯的石油便宜一些,中国还是会买,不一定会减少。而俄罗斯对欧洲的出口恢复正常,不一定经济上就有损失。

这让我想到了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往事。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厌恶从来不加掩饰,多次公开发表反苏言论。可是却在1939年8月双方突然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让所有人跌破眼镜,这可能是近代史上最出人意料的反转,没有之一。

1939年,苏联同时在和德、英、法谈判,英、法两国在两个关键问题上一直不愿意给出明确承诺:第一,一旦对德战争开始,他们愿出兵多少?第二,苏联和德国并不接壤,一旦开战,从东线夹攻德国就要经过波兰和罗马尼亚两国当中的一国。但是波兰神经高度紧张,决不让苏军过境,英、法也没有像强迫捷克割让土地给德国一样、强迫波兰接受这个方案。让斯大林感受到英、法的三心二意,不可靠。

而希特勒则是提出了苏、德两家瓜分波兰的方案。斯大林在最后关头判断,英、法并不真心想和德国开战,只是拿俺当炮火,最终和德国的战争无法避免,反正都是我独军奋战,不如推迟战争的爆发,做更充分的准备,先和希特勒一起瓜分波兰,拿到波兰的土地、人口和资源更加实惠。

于是斯大林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转而和纳粹德国签了《互不侵犯条约》,期限10年,在1939年8月份签定。9月1号德军就入侵波兰,发起「蓝色行动」,苏军也随即出兵,瓜分了波兰。英、法对苏联的三心二意,想在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玩平衡,最终斯大林改变押注,英、法自食恶果。中共想在普京和西方之间玩平衡,三心二意,普京会改变押注吗?

21 thoughts on “文昭:戰場形勢逆轉,中俄背靠背、或背對背?盟友還能「友」多久(20220915)

  1. USEU

    就算普丁改變押注,西方國家的條件他不一定能全部答應。俄羅斯作爲戰敗國肯定要賠款給烏克蘭和歐洲很多錢以及天然氣的,克里米亞也要歸還烏克蘭,北方四島還給日本,還有以前侵占的其他國家的領土也要歸還或者獨立,俄羅斯只保留西歐那一小塊領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滅掉普丁獨裁政權,讓俄羅斯完全民主化。現在俄羅斯高層也有人想發動政變把普丁搞下去,民間也有很多反抗獨裁的運動。
    假設當年希特勒不去進攻蘇聯,只占領歐洲其他國家,那麽蘇聯會主動進攻德國嗎?

    • wenzhao Post author

      目前来讲是这样,西方对俄制裁会延续一段时间,普京可能不久就要开始和西方作谈判接触,战场形势越明了,谈判结果也越确定。
      不排除普京以下台,换得战争结束和解除大部分制裁,但普京仍然要推出能保障他安全的接班人。
      而西方也会保留一部分制裁以观后效。
      但西方也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

      • USEU

        挪威,英國,荷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是世界上的天然氣大國,爲什麽非點從敵對國家俄羅斯買天然氣,不從這些西方國家買

  2. nokia735402

    14:36纠正一下口误,中国也产油,只是不够自己用而已。93年开始变成石油净进口国。

  3. Alandia

    我觉得您可能忽略了几个因素:
    第一,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再加上产业链外迁的压力,中国向美国和西方的出口势必有所削减。那么原来那些在东南沿海的以欧美为对象的出口产业势必会重新调整产业布局,比如转向俄罗斯出口。
    第二,中国南方高温天气持续,这就会导致大部分企业考虑北移。这就导致中国经济重心向北移动。
    第三,提出 欧亚贸易体系 和 欧亚元 的正是俄罗斯方面,而不是中国。而俄罗斯提出这个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西方贸易体系分庭抗礼。俄罗斯和西方在经济上已经脱勾了。
    第四,就算俄乌战争结束,西方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恐怕不会停止,因为西方寻求的并不是制裁俄罗斯,而是寻求普京的下台和俄罗斯的变天,西方要掌控俄罗斯的油气资源,这是普京绝不可能答应的。
    第五,俄罗斯正在加紧修筑南下中国的油气管线,而中国的产业布局在北转移,这一南一北,就会导致中国和俄罗斯的向心力越来越强,俄罗斯的能源和中国的制造业,再加上北朝鲜的军事装备,三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俄罗斯向中国和北朝鲜提供能源,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工业制成品,而北朝鲜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装备,北朝鲜由于获得了来自俄罗斯的能源,其农业可以获得很大的助力(北朝鲜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的)。

    而中国获得了北方俄罗斯的能源,那么中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将会迎来一次难得的经济大发展的机会,也就是中国北方的复兴,而南方由于欧美在周边的围堵则会变得无足轻重。同时由于中美对抗,欧美围堵,工业北上,农业南下,南方将会变成中国的农业区,而北方则变成中国的工业区。

    • wenzhao Post author

      这个问题以后可能还会谈,这一集放不下。
      俄罗斯远东人口希少
      中俄之间都穷国,没有发挥香港或新加坡作用那样的枢纽,以及俄罗斯对中国投资本身有警惕,中国投资于远东的能源、矿产和原材料产业,带进大量中国劳工,稀释远东俄罗斯人口。俄罗斯本身投资环境不开放。
      这都是造成中俄经济合作潜力有限的现实原因。
      政治分析主要得从现实原因出发。

      • Alandia

        你说得对,俄国的经济能力十分有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官方提出的是“双循环战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并驾齐驱的双循环战略。中国领导层也知道一旦失去了欧美市场,光靠俄罗斯等东方国家很难消化中国那么大的制造业产能,所以中国的大部分制造业产能还是要靠中国自己的内循环去消耗。

  4. youshiku

    西方社會不是希特勒掌權下的德國,哪怕是現在普京求和,制裁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雖然產業重心仍在東部沿海,但是隨著產業鏈轉移和西方的圍堵,其製造業會逐漸喪失競爭優勢,而且將來要是打台灣,這些地方就有被攻擊的危險。

    中俄雖然不再如以前那麼鐵,但至少還是塑料兄弟情,要撕破臉現階段還沒那個可能。

    • wenzhao Post author

      中国的产业内迁,但不是消费品工业、不是民生工业。所以中俄还是没法以对方的国内市场为擎。

  5. Nancymas

    文昭先生,我提點意見
    1、談古論今app,最近經常出現卡頓和掉線,以至於每次都要重新登陸一次;
    2、音頻版的,能否實現連續播放?不然還要手工調節下一條
    謝謝

    • Customer Service

      您好:感謝您的反饋, 關於連續播放的部分, 受限於廠商提供的軟件, 可能無法立即實現,請包涵。

    • wenzhao Post author

      反馈给客服了。这些主要是软件服务商的问题,会和他们反馈,但也有可能是您手机、或平板上的问题。如果遇到同样故障的人多到一定程度,就是我们这边软件的问题了。

  6. ChristopherShen

    “哈尔科夫大捷和基辅保卫战、马里乌波尔保卫战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前两者是乌军依托城市防守”的“前两者”应是“后两者”。

  7. xinghanfuguo001

    十分同意文昭先生的判断。

    晚生以为,目前各方处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段,普京如果真能把握住的话,还真有可能减少损失,甚至剑走偏锋,通过利用中共的盲从而稳住阵脚。

    一方面,北约的盟主美国即将迎来中期选举,拜登政府必然期望在此之前打出个名堂来,一扫阿富汗溃败的阴霾,好给国内一个交代,在两院维持优势;欧陆方面,冬季即将再度到来,如果还是普京掌权(或是两家没有媾和),那么俄国就又可以“挟气自重”,让德法好不难受,统一抗俄也恐有变数;中共召开二十大,若仍是习逆当家,则俄国在东部还可以高枕无忧,更有底气。

    同时,此次哈尔科夫大捷,虽然乌克兰直捣黄龙,光复故土,但貌似并没有成建制的歼灭或俘虏俄国军队,这也就并没有太打击普俄政权的根基。诚若此次能消灭俄军重兵集团,欧美再联系俄国内部反对派,兴许还能里应外合、事半功倍的结束战争,拜登政府获得名望,欧陆解决能源问题。但现在看来,这一路线的可能性已是越来越小了。
    窃以为,在目前的僵局中,虽然普俄和北约的关系不复从前,媾和的可能性看似极小,但是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境地(或者说也到不了罢)。北约方面,从一开始各家就不是一条心。德法是季节性的受制于人,而美国(甚至英国),以传统的均势论原则立国,可能也不会希望欧陆上彻底的“东线无战事”,进而北约内部逐渐分裂。而说回普京,感觉他的核心利益其实已经不是这场战争了,而是如何保住他目前千疮百孔的政权!而其人,又如先生所说,务实狡诈,所以完全可能把中共的盲从设计成一个欧美难以拒绝的筹码,以求自保。

    但晚辈又开了个脑洞。因为两家已经大动干戈的打了大半年了,所以私以为普京如果只是不支持中共、配合西方围堵中共这样可以稍后再作调整的筹码,对欧美来说并不诱人,甚至缺少“诚意”。这个筹码一定要大,同时让对方不得不接受。那么俄国会不会干一笔大的,在中共内部制造事端,甚至引发中国内乱,然后普京以一个“不得不存在的”“东亚秩序维持者”的身份,和欧美上谈判桌呢?此刻又值二十大多事之秋,不免让人两股战战啊。而这一切,习但凡灵活那么一点点,懂些许外交上的折冲樽俎,也不至于如此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