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爆雷,政治改革也救不了中国经济?流浪地球里的“计划生育”思维(20190213第523期)

[embedy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ttF0y1ous[/embedyt]


音頻下載

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2月13日星期三,今天来聊一下中国的人口问题,关于《流浪地球》电影的评论,有点遗留问题放在今天的后半部分,正好和今天讲的人口问题有关联。

现在流行把造成严重社会灾难的事件称之为“爆雷”,就是一些危机长期埋藏,像地雷一样,一旦被引爆就惊天动地、造成重大杀伤。债务爆雷、互联网金融爆雷、股市爆雷等等。中国正在步入一系列严重的人口结构性问题:适龄劳动人口不足、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和施行了30多年的一胎化政策高度相关,它对经济的破坏虽然不像股灾来得那么迅猛,却是根本性的和长期持续的,所以套用流行的词汇可以说是“慢爆雷”。

 

在说人口问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个时事新闻,就是大陆春节期间的消费数据出炉了。首先是餐饮零售方面的销售额有增长,同比增长8.5%,不及去年的增长数字10.2%

春节六天的电影票房收入,销售额同比增长2.7%;但观影的人次有大幅下降,比起去年下降了9.2%,跌近10%。出现所谓价升量跌的情况,说是价升量跌,但是按照中国官方给出的数字,名义GDP增长减去实际GDP增长,在中国2018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就在3%左右,这还得承认GDP真的2018年增长6.7%。

就是说把通货膨胀的泡沫撇去,2019年春节票房的实际价值来说低于2018年的春节。

在国内旅游方面,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7.6%、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2%,而这两个数字在去年都在12%以上,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

 

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份,年节消费有一种滞后效应,就是节日消费处于最后被压缩的部分,平时可以抠索一点,都得攒着过节的时候大方大方。同时节假消费也体现出类似于“口红效应”的经济现象——就是美国每当经济不太景气时,口红的销量会直线上升,因为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商品”能起到一种安慰作用。中国的年节消费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总之春节消费证实了中国经济放慢的判断。近几个月关于能否通过改革释放的经济活力,把中国从增长低谷中拉出来的讨论有很多。于是回到我们今天的重点,《华尔街日报》在1月底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彻底悲观的论点:改革这事也拉不动中国经济了,问题就出在人口上。不管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你改变不了人口的趋势。

就算政治体制改革希望很渺茫,至少理论上还有可能发生。而人口前景的根本性改善连这点希望都没有了

这算是我看到的对于中国经济一个最彻底的悲观论调,把人口作为一个超越任何制度之上的,对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中国实行了三十多年一胎化政策造成了中国非常独特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就是四名祖父母、两名父母最终要由一个子女来抚养。这并不是直接的子女供养父母和祖父母的关系,而是指工作人口不断减少、靠领取退休金不工作的人口不断增加,当两者的比例突破一个临界值,整个社会养老体系就会崩溃。现在中国的70岁以上的人口只占7%,这个数字30年以后将突破20%,超过现在日本的水准。在30年里,7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增加2倍多,这个人口转型没有任何国家经历过,以中国的实际富裕程度,这个老龄化的速度是经济无法负担的,年轻人必须把收入的更高比例注入社会退休基金,那他们就要压缩消费,压缩消费又会带动经济进入萧条,

 

说到这儿停一下,上面讲的这个因果的链条看起来很绝望,但有的朋友还是会说是有解的。因为立论的基础不就是工作人口少了,因此创造的财富少、从而养老不够吗。解套的办法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升级、管理进步之类的,工作的人虽少但创造的财富比以前都多,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的重点就在这儿,中国人口在迅速老龄化,劳动生产率也没有提高,文章引用日本一桥大学的经济学家伍晓鹰的估算,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潜在的劳动生产率根本没有改善,现在的生产率比起2007年反而下降了15%。

所以我说这篇文章是我看到的最悲观的一篇预测,不仅人口趋势在几十年间无法逆转,而且提高生产效率,更少的人创造更多财富这条路也没看到有成功的迹像。可能有人会说人工智能怎么厉害,但这也只是一个还没有得到验证的假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讲,过去10年中国的全社会的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而过去10年正是号称自动化大潮兴起、产业升级的时代。更接近真的情况恐怕是,从70年代末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是靠廉价又充沛的劳动力,搞人海战术夯出来的,没你说的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什么事。

对于这个彻底悲观的论调我并不是全部赞同,哪怕是人口结构的趋势今后几十年难以撼动,制度层面的变革还是能减轻现实的痛苦。比如低效的国有企业垄断金融资源、垄断市场的格局被破除,企业的竞争活力被释放,就有助于真正提高中国社会的生产率,是有可能通过较少的劳动力,创造比以往多得多的财富,给养老体系起到镇痛作用。

社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间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些因素不宜很僵化地看待。但是如果制度没变化、人口结构也改不了,那真的是里外都没路、死翘翘了。

《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揭示出了一胎化政策给中国制造的持久伤害。这里要正个名,中国厉行多年的所谓“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准确地说就是“一胎化”,“计划生育”本意是对人口的发展作出规划,既不等于“一胎化”、更不等于强制一胎化。把一胎化这项恶政冠以“计划生育”之名是对这个概念严重的误用和滥用。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里说:“计划生育方案的目标,是必须使夫妇个人能自由、负责任地决定他们生育的数量、和生育间隔时间” 为此,要确保人们能拥有这样的信息和手段,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国际上通行的“计划生育”概念明确是反对强制一胎化、反对强制堕胎的。

 

对于强制一胎化政策的一个常见辩解是,80年代初中国人口爆炸,公共资源紧缺,政府限制人口出生情非得已,等等。这也不是事实,中国人长久以来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就是一遇到环境严酷就要牺牲掉一部分人,保全另一部分人。其实不用杀死未出生胎儿、要平衡人口和社会发展有很多条路。长期的实践表明,提高妇女的教育和就业水准是平衡人口的有效途径,妇女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年龄越推迟。而且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她对自己的社会成就有更高的期许,她的角色中心也会从家庭逐渐向社会转移,她的生育意愿就会降低。这很好理解,您作为一个女性,好不容易大学毕业,有你的人生梦想要实现,走出校门就让你结婚连生四五个娃,隔年生一个,生孩子就七八年,这些孩子都上学以后您脱身出来,又是十来年,在你人生最黄金的岁月完全贡献给家庭,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您愿意吗。可能有些女性愿意,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政府制定社会发展计划,把全国建立计划生育办公室的经费,用来帮助女性教育和就业,迟则十年必有成效。这样既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女性人才,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女性经济地位的改善也提高了家庭的富裕,还平衡了人口,何乐而不为?

 

除了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准和就业之外,政府在很多别的方面也大有可为,税务杠杆是政府影响社会的一个有效工具,给生育少的家庭减税。在中国农村,给生育少的家庭在小额贷款上给予优先,政府扶持他们创业,等等。

在所有这些选项中,你会发现中共总是毫不犹豫的挑那个最笨、最坏的那个办法。搞行政性的强制一胎化,全国建立从上到下的计划生育办公室,养了一批吃财政饭的利益集团,几十年间杀人无数(胎儿也是人)、制造了无数家庭血泪,哀鸿遍野,又耗费了巨额公帑。最最不可饶恕的是: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把人口是压下来了,却出现了适龄劳动力不足和中国未富先老的巨大难题,90后和00后的这几代人要为这个结果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不是既坏且蠢又是什么呢?

有人横竖就是要为一胎化政策辩解,说中国国情特殊如何如何。说人口底子薄,你还能比日本人口更多、底子更薄吗?今天时间有限,中日比较的话题以后再说。

英文有个说法:“There is always another way”,你总有别的选择,没什么你别无选择,只有搞一胎化政策这一说。做什么选择,本质上不是一个智商问题、不是想出什么高招或低招的问题,而是你的心性问题、人品问题。

一胎化政策的伦理出发点是:要拯救这一代人,必须牺牲一批未出生的人。有人活的同时,就必须有人死。这是当权者的思维方式,也是当今很多中国人考虑问题的方式,

 

 

这就说到咱们上次谈《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一点遗留问题,在故事设定里,为了把地球改造成飞行器,飞到别的恒星系里去,拯救人类的方案第一步是启动地球发动机,它融化了冰川,给地球加速造成的涛天海啸,使地球人口锐减一半,剩下的人口转入地下城。在刘慈欣的小说原著里,我没看到明确地说减少了多少人口、进入地下城是抽签决定。这个细节的明确大概是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完成的。但我对这个故事设定不以为然。

 

于是有网友说:那美国大片慧星撞地球里,也只有一部分人能进入地下掩体啊,那也是靠抽签决定的。《流浪地球》里谁能进地下城,也是靠抽签决定的,没毛病啊。

我说你完全跑偏了,关键根本不在于是不是靠抽签决定进防空洞,而是在《流浪地球》里先消灭一半人口是它那个人类拯救方案的一部分。重复一遍:牺牲一半的人口,是它主观目的很明确的,所设计的拯救人类计划的一部分。

我把这个情景解释得再清楚一些:美国大片慧星撞地球,慧星冲地球来了,躲不开了,但防空洞容纳人数有限,大家抽签决定谁能进、谁进不了。直接造成死亡威胁的是慧星,不是你这个抽签的行动杀死了无辜的人。

而在《流浪地球》的故事里,离太阳的爆发还有几个世纪呢,而你现在就设计一个方案,先让地球停转造成大海啸。直接杀死一半人口死亡的不是太阳爆发,而是你的拯救方案。大家反应过来没有?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很多中国人竟然完全无法鉴别这两个情景的差距。

什么差距?你先制造大海啸杀死一半的人,在太阳氦爆发前的这几百年里,这些人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子孙好几代人的生活,你怎么知道他们当中不会诞生比爱因斯坦更伟大的科学家、不会诞生比霍金更伟大的科学家,你怎么知道这部分的后代里不能诞生比你设计的更伟大的拯救方案呢?也许能让80%的人幸存、90%的人幸存,甚至更多?

你的逻辑是,有人活,就必须有人死,当你牺牲掉这部分的时候也牺牲掉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也牺牲掉了你和你后代的未来。

考虑到影迷的感受,我前天那个影评讲得很客气了,其实《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在设定故事的时候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一胎化政策”的思维。有人活、就得有人死;有人幸存、就要有人牺牲。一胎化政策以幸福之名牺牲掉了未出生的许多人,现在好了吗,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幸福了吗?

刘慈欣是个有才华的作家,我不否认他的想像力和另一些方面的深刻,但为拯救人类先消灭一半人类的电影情节,与一胎化政策何其相像,这种思维对中国人荼毒何其之深。

2007年刘慈欣在成都的白夜酒吧,和上海交大的教授江晓原、和一位美女主持有番对话,刘慈欣说:如果人类毁灭,我们三个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幸存,我们必须吃掉那位美女才能活下去,你吃吗?”江晓原表达不能吃,刘慈欣说:“文明的一切集中在我们手上。莎士比亚、哥德、爱因斯坦…不吃的话,这些文明就全都毁灭了,宇宙是冷酷的,如果我们都消失了,文明也都湮灭了,你再讲人性不人性的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先不评论刘慈欣的无神论思想,要是基督教徒会说,人都灭尽,神可以再创造出人,只要我们保持人性,神就会认为是值得让人类延续的,像诺亚、像逃出索多玛的罗得一家。先不说有神论无神论的信仰之争。

刘慈欣的错误之处在于,他把文明等同于爱因斯坦、歌德、和莎士比亚。这些人不代表文明本身,他们是人类文明大地上长出的花朵,他们只是让这片大地更繁荣而已。在几个世纪之前的农业社会,没人听过莎士比亚和歌德,但并不妨碍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生命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找到意义,那个社会没有文明吗?今天的藏南小国不丹,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也不高,莎士比亚和歌德对这个小国的很多人来讲,和外星文明也差不太多,但不丹是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国家之一,他们没有文明吗?

文明是莎士比亚、歌德这些花朵们所扎根的大地,是我们作为人类所分享的同情心、同理心、尊重、关爱、等等这些品质和情感,这些才是人类文明的大地。莎士比亚和歌德汲取了大地上的养分,开出美丽的花朵来繁荣它,再把养份回馈给这片大地。按刘慈欣所说,等于要保护这些花朵,却要毁坏它们扎根的大地,请问你还能保持住这些花朵吗?

 

相比起刘慈欣先生,我可能对歌德了解得更多些。他要知道,你以记住他为名,要去吃人,他会说:那算了,您还是别记住我了,把我忘了算了。孟子说:“由是则生而有不取了,由是而可以避难而有不为也”,而做出舍生取义这种事,这才叫文明。刘慈欣先生所不能理解的是,通过他小说中设计的拯救方案,人类的生命可以延续,但不意味着人类的文明会跟着延续。你要让孟子来说、让歌德来说,通过吃人来延续的文明,延续它来干啥,不如就灭了,赶紧的,看着就糟心。

可能又有人说了,就算不保留歌德、莎士比亚,人类的技术文明可以保存啊。又错了。人类是社会性的物种,维系社会的是伦理而非技术。有伦理而无技术(低技术),人类社会能生存,人类就能生存。有技术而无伦理,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样的社会,如果有这种社会大概也不是人类社会吧。

 

总结今天的话题,我们从人口危机的缓慢爆雷、说到一胎化政策、又说到《流浪地球》,可能说了些让大刘粉丝不爱听的话,我要说《流浪地球》体现出了“计划生育”思维你会不会觉得很穿越、很无厘头呢,那今天把这个思考过程解释明白了。

最后介绍,明天会员网站的《特别节目》专栏,话题是“看不懂的罗马帝制”,解释中国人概念里对罗马皇帝的种种误解。

31 thoughts on “慢爆雷,政治改革也救不了中国经济?流浪地球里的“计划生育”思维(20190213第523期)

  1. folk

    拍案叫绝。想起老师关于滥用“洗脑”一词的那集。可怜”文明“一词也不幸中枪。

    名不正岂止言不顺,岂止事不成,假”文明“存续之名行丧失人性之事,可悲可叹。正本清源何其重要。

    希望老师多多手撕此等曲解滥用事件,功德大矣。

  2. celtsman

    劉電工本來就是不具備人文主義教育水準的文學流氓。其實他的腦子是和托馬斯卡萊爾差不多的,諷刺的是,他本人的觀念實際上和共產主義的以普羅主義為標準的觀念是衝突的,但是又和現代的共產黨威權主義的觀念是相符的,所以不難看出,現代的共產黨黨徒實際上堅決反對傳統的共產主義。

  3. RubyWts

    考虑到“刘粉”的感情,所以在上一篇中这些话留着没说。
    其实在我看来,刘慈欣的水平是十分有限的,无论是在文笔、科学理论还是人文理念上都十分不足,即便是“想象力”方面如果放到日本动漫和美国电影领域都算不上出色。不只是他,像两罗、咪蒙、周带鱼这样的人可以走红,本身就体现出中国现在的精神文化已经极度匮乏——即便是仅仅达到了及格水平,已经就是班里望尘莫及的学霸了。
    虽然文昭先生之前将其视为“符合审查需要”,但是我认为刘慈欣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主义者”——为了群体的利益可以也理应牺牲个体利益。

    在回到“计划生育”。建国初期,考虑到当时低效的农业生产力,马寅初建议控制人口避免过度膨胀。但是毛泽东的一句“人多力量大”却反而极具加速了人口的大规模膨胀(文昭先生漏掉了这一步。)之后又突然急刹车式的搞起了“强制一胎化”。现在一胎化导致了劳动力不足,不知道之后会不会再有强制生育。
    关键问题是(就像文昭先生所说的):没有人为这样巨大的错误负责!在共产党的宣传中,他们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事实上却是“从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而哪怕是一点点对于错度的纠正都变成了自己施与的恩惠,因为共产党的决策永远是“圣明”的。
    为什么中共在解决问题时总是选择“最笨最坏”的那种?因为集权体制缺少“错误反馈机制”,所以他们总是在错误已经极为严重时才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则必然是力度大见效快的简单粗暴的那一种。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并不会因为问题已经解决而停止,而是会等到出现新的问题时才会被停止或是由另一个简单粗暴的反应替代。
    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本身就是行政能力低下的体现(但是中共往往却将其宣传为自己的优势)。但是这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却会在未来给能力低下的政府制造更多的问题,久而久之整个系统必然会以崩溃告终。
    本质上,流浪地球、一胎化、大跃进、文革、产业补贴、大众创业、舆论监管、甚至是三鹿奶粉都是相同的思维与行动方式——简单高效,但是不从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也不顾行动产生的具体后果。

  4. sanmichael

    养老金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因为随之而来的还有医疗保险问题,老人的平均医疗消费量会超过他们的养老金量,这两个加在就会成为未来的大问题。
    中共之后可能选择的路就是家庭养老,和不与通货膨胀同步的增长养老金和削减医保的福利范围。
    所以,中国第一种,就是用儒家自古以来的孝道加上法律和社会,让年轻人更多的负担起家庭养老的任务,为社会养老金减轻压力。另一边,就是增加通货膨胀速率的同时,减少养老金的增长量,从价值上降低养老金。再有,就是减少对于老人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医疗。
    希望这一切都只停留在假设,我作为一个年轻人,这样的未来光是想就觉得悲惨。

  5. paober

    文昭老师的看法似乎过于圣母心,人类几千年来不乏黑历史。欧洲人在新大陆对土著毫无怜悯的屠杀,种族清洗,后来这些土地上诞生了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文明国家,虽然她们一直背负着这些原罪。为了让人类活下去,再创造一次黑暗历史又如何。

  6. folk

    其实我觉得刘慈欣后来应该有所改变吧,后来的三体里让程心的人性压倒维德兽性,导致太阳系全灭。
    还借关一帆之口来安慰这位自责的在多数人眼里的所谓圣母。

  7. sanfeng

    单纯的先进科技不能代表人类,单纯的同情心/尊重/关爱也不能。那种情况下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吧

  8. quhu

    未来简直满是绝望,对决策层已不抱任何指望了,只希望有人能对中国未来的情景做出准确预判和引导,让我们能在合适的时候有正确的反应,比如止止痛,比如动一动。

  9. kidikimo

    我之前曾留言请文昭先生讲一讲《流浪地球》,没想到这么快就如愿了,而且一讲就是两集!太让人喜出望外了!我把两集评论都转发给亲朋了。

    我欣赏文昭先生选取的批判视角。您说刘慈欣“把文明等同于爱因斯坦、歌德、和莎士比亚”,认为把这些“精华”和“成就”保存下来,就是保存了文明,这个看法非常深刻!

    不过,不丹并非人间乐土,为了实现他们的小确幸,不丹驱逐了很多信仰印度教的尼泊尔裔居民。我所在的城市就有被安置的不丹难民,他们被迫远赴他乡,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问题,子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只能成长为二等公民。不丹驱逐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跟天朝大举抓捕维权律师、把少数族裔关进再教育营是同一性质的,不丹因此创造了幸福国度这个神话,天朝则创造了增长率、社会建设等神话。

    因此,我从这个话题讨论中收获的是:真实世界是复杂多样的,要警惕把问题简单化和浪漫化,要质疑一蹴而就的解决办法,“看上去很美”的大手笔往往意味着极大的残忍。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决定了不太可能有简单容易干脆的办法,我们应该增加对低效、不确定性和妥协的容忍度,不要一味追求“绩效”和一竿子就消灭问题。

  10. spookyforce0

    文昭講的像是我在numb3rs這部影集的season 1 ep 11看過類似的觀點,事實上西方一直在檢討納粹做過的事情出錯在哪裡,而這也是中國缺乏的,因為老毛是不可質疑的,黨是不可質疑的。

    美劇 Numb3rs (數字偵查線)

    Scott Reynolds(被FBI拘捕行經過Charlie Eppes ): In the last century, the Nazis uses the theory of eugenics to stop the poor from reproducing. Eventually, they justified just killing the sick ones.

    Charlie Eppes: You can’t compare that to this.

    Scott Reynolds: Actually, that’s a perfect comparison, because what Jonas was doing was taking away a person’s chance at life. It’s taking away someone’s hope.

    中國自始自終,沒有從二戰的經歷中萃取出真正的智慧。

  11. Meowmeow

    刘慈欣在三体中塑造了两派人物,一派是相信人文人性大于生存,宁愿人类全灭也要保存humanity,认为任何能够拯救人类的发明创造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另一派是相信生存大于一切,在灾难面前如果能有一部分人生存下来也是好的,即使冷酷牺牲另一部分人。最后的结局是人文派胜利,人类几乎全灭。刘对两派在坚持各自的价值观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都作了非常详细的描写。我觉得至少在三体中,刘慈欣是希望能够启发对这两种观点的思考和讨论的,并不是简单赞同文明湮灭和人性泯灭。

  12. 虞超

    我在此前道理兄談全球暖化那期節目的留言中提問:

    死亡不可避免,那麼你希望自己如何死?面對死亡的過程中,你會對自己做什麼,你會對別人做什麼,你會允許別人對你做什麼?

    對於一個群體,如何定義生死存亡的危機,在這種危機中如何應對?A,哪些組織和個人要採取措施? B. 對誰採取措施? C. 採取什麼措施? D. 採取措施的合法性來自哪裏?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思考,災難不會來自太陽、海平面上升,而一定是來自你的同類,尤其是那些聲稱要拯救人類的人。

    • sanmichael

      完全赞同,我虽然没有看过电影。不过,我相信这个电影里应该没有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挺身而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去承担所有的牺牲。因为那样应该会被定为“诽谤国家领导人”的吧。
      我这个假设提出来就觉得挺可笑的,我本人不觉的在生死存亡时为了人类做出的牺牲是错误的,但是那些牺牲的人不应该只是被决策者。既然是领导们做出牺牲一部分人的决定,那么他们自身就应该包含在这样的牺牲之内,这样才能有决定的权利。“我们不惧怕牺牲,但是那样牺牲别人的决定不应该是一个自己和自己家人都躲在最安全的地方的人所做出的”
      就像中国,政府都说食品是安全的但没人相信,因为说这句话的人自己吃的是特供食品。

  13. 虞超

    人類的基本命運是什麼?換句話說,人類存在的終極目的是什麼?這兩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文明世界對於此問題的回答,基本脈絡是,原罪、神恩、救贖。

    凡是談論人類整體命運的,不得不面對上面的問題。劉慈欣作品不討論這個問題,場面再宏大也沒有根。

  14. 虞超

    “人類的基本命運是什麼?換句話說,人類存在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中華文明之所以和現實世界沒有很好的接口,我稱之為沒有落地,在我看來,就是沒有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從什麼時候開始,中華文明沒有很好落地呢?我此前在《教育隨筆・五》中說,至晚自清乾隆以來。其實我覺得,自秦漢以來就越來越沒有根了。

    我從來沒有說中華文明*不好*,我說的是,中華文明,在現實世界,沒有找到接口。中華文明最核心的東西失傳了。那個最核心的東西,在我看來,就是祭祀。這個東西失傳了。至晚在叔孫通瞎發明那個“櫻桃獻”的時候,就失傳了。那還是劉氏自己的祭祀亂套了。到了漢武帝瞎發明那個“郊祀”的時候,就是國家層面祭祀失傳的證據。

    關於這些思考,我有機會想寫篇文章。

  15. 虞超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其實不是司馬遷開始的,至少是從孔子開始的。就我看,孔子又是觀明堂,又是學禮,又是教一批學生等等,是因為他看到和上天的連接要中斷,危機感非常強。

    就當下而言,我的觀點是,談當下大事,一定要探究人與神的關係;談中華文明,要站在西方文明角度談。因為他們站住腳了,而中華文明的核心失傳了。

  16. Daoly

    所谓为了防止几千年后可能发生的灾难, 现在就必须牺牲一大批人的生命 – 这个耸人听闻的荒诞逻辑并不陌生 ···

  17. a00790083

    有人会说流浪地球里的计划是当时那个时代能想出的最好方案,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时间紧迫必须马上执行,如果再拖下去等待所谓的技术进步,不确定因素太多,真到了最后来不及的话后悔也没用了。所以说至少这是一个在当时来看最保险最有希望成功的方案,于是体现共产党式强大执行力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就此展开。
    我没办法去评论这个方案是否最保险最合理,是否有必要立即执行,至少文昭老师的分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向我们展现了那些所谓的感人剧情背后,没有被具体展开的故事背景中所包含的残酷、冷漠和绝望的现实,而这些部分恰恰是最不可以被忽略的。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启蒙吧,遗憾的是今天我看到几乎所有身边的人都会选择忽视这些内容,当今中国社会太需要文昭老师这种深刻的思想去启迪我们的心智了。另外上面有网友提到太圣母心之类的观点,不否认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很多黑暗篇章,但如果所有人都只认可共产党的那套极端功利主义,计划生育式的思维模式,一味地寻找其中的合理性并强迫自己接受服从,直到彻底失去健全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最终品尝到恶果的还是我们自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