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從小到大都是差生。我是人大附中初中子弟班的,高中是人大附中二部。所謂子弟班,就是放牛班。高二最後一次期末考試,我全班第三十五名。高三努力一年,上了清華,然後在清華又是差生。其實我剛上高三,17歲就明白了:1. 準備高考,我在浪費生命;2. 我要幹掉的,就是我身邊同學。但是我沒選擇,只能拼。這個教育制度摧殘太多太多的人。
1990年7月7,8,9三天(所謂黑色高考日)之後,9日下午考完試,對考分心裏有數了。我知道自己能上清華了。我心中一片麻木,一絲高興都沒有。只有空虛,還有對同班同學的同情。上高三後,我的名次在全校一躍超過220多人。他們也努力,也聰明。但是我要上清華。他們就得和我對陣。表面上看因爲他們意志不夠堅定,神經不夠堅強,或者不如我聰明。但是我覺得他們,包括我自己,都不該在這樣的考試中浪費生命。
很多時候我們得到一些東西,是因爲命運好,不是因爲我們有多麼聰明能幹(盡管我們的確聰明能幹。這些天賦、性格,其實也是命運)。我回顧過去,遭過那些罪讓我能明白好多人受罪,因此我能同情他們,有能力理解和同情,我想這也是我的幸運。這是說了點自己的事情。
我和兒子談了這麼幾個問題:中國的教育體制實質,他、老師在這個體制中的角色,中國教育的目的,中國考試的目的,在這種體制中,兒子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手段又是什麼。
我問兒子:“你考試成績爲什麼那麼差呀?”“因爲我學習不好,那些題就都做不出來。”“你怎麼學習不好了?”“我全班倒數第二,平常作業也不會做。這不就是學習不好嗎?”“我問你爲什麼成績差,你說因爲學習不好;我問你學習怎麼不好,你說因爲成績差。你等於沒有回答我呀。”
兒子不知如何回答。
我说:“你不知道自己並不知道答案,對吧?”他说:“嗯”。
“所以兩件事極其重要:1. 提出高質量問題 2. 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以後我會反覆向你示範如何提出問題,什麼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兒子說“好”。
我問兒子,“你見過三個蘋果嗎?”“見過。”“三個梨呢?”“見過”“三張桌子、三把椅子?”“都見過。”“你見過三嗎?”“什麼?”“你見過三嗎?什麼尺寸?多重?顏色?氣味?”“嗯……沒有。”
“自然界中有蘋果、梨,人製造桌子、椅子,但是自然界和人造物中,都沒有三。這個東西只存在於你的思維中。看不到、摸不著。”“嗯”“人生下來什麼都不懂,是通過逐漸認識周邊事物才慢慢形成思維。按理說,應該是用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描述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為什麼會用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來描述成千上萬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呢?三個蘋果、三個梨、三張桌子,你可以說出一千種不同的三個XX。”兒子想了很久,說“為什麼呀?”我說,“先不說為什麼。你提出過上面的問題嗎?”“沒有。”“為什麼沒有提出過?這個問題,比前一個問題的答案更重要。”
我問兒子,“中文裡面有十,英文裡面有ten,羅馬數字裡面有X,都表示10,是吧?”“嗯”“可是阿拉伯數字,就是印度人傳給他們的那套計數辦法,裡面沒有十,他們的十,是用1擺在0的左邊。”“嗯”“這裡面有兩件事很奇怪。”“第一件,他們的計數法裡面有0。我們一般認為,數字用來描述世界上的東西,比如一個蘋果,一個梨。這個0是用來描述什麼?是用來描述無。”“問題是,這個世界上存在無嗎?任何一個你能提及的事物,都是有,這個世界哪裡來的無啊?0到9,十個數,0佔了十分之一。這種計數法的發明者,他想到把十分之一的數字拿來表達無。而且放在第一個。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嗎?”“……”“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的問題是,有怎麼會生於無呢?”“……”“第二件奇怪的事,是從印度傳出來的計數法,把1擺在0旁邊,表達10。它用位置表達一個數字的的weight,就是權重。而其他表達法,比如中文三百五十一,英文three hundred and fifty one,都是用具體的文字,表達他前一個數的權重。發明這個辦法的人是怎麼產生這個想法的?”“……”
“不知道答案沒關係。我也不知道答案。也許這些問題,本來就沒有答案。但是,你從來沒有問過這些問題,連想都沒想過,對嗎?”“是的”“為什麼?”“……”
“你知道我怎麼看待學習、教育嗎?”“教育的核心,在於自我教育,所有外在的學校、課本、師長的教導,給你的是提醒、喚醒。所有那些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你通過讀書、思考、反省、實踐,自己得到的。學習是自我教育的手段。其根本在於,以高質量問題為引導,釐清知與不知的邊界。這就是我理解的學習。”“上面的問題,你從來沒有問過,連想也沒有想過。同時,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你一再說,自己考試成績差、學習不好。這都是學校、老師,灌到你腦子裡的說辭。”“你成績差,我知道了——你卷子上的低分,還有滿卷子紅叉,告訴了我。”“你學習不好——我的問題是,你學習過嗎?”“永遠要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它能帶給你高質量的答案。”
我很少替兒子解決作業上的問題。主要就是和他聊天。他也高興,我也高興。兒子很愛和我聊天。我說的話他此前從來沒有聽過,覺得非常新鮮。他說:“爸爸給我打開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門。
時光飛快。他對數學興趣逐漸增大。他知道數學是一種有效描述世界的手段。他願意用不同的方法認識這個世界,還有自己。在芝加哥,我接送他往來於數學聯盟的興趣小組。路上他總是興奮地告訴我,今天他有什麼獨特的想法,解決了什麼問題。我微笑著一邊開車,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發表些自己的看法。他有時拿一些題考我,我一般能解出一個大概。一次他給我一道幾何題,我實在想不出來。我問,你說怎麼解?他說出的解法讓我目瞪口呆。我好像一下回到自己十五六歲,那時我在人大附中和那些國際奧林匹克金獎選手一起參加數學訓練。他們的思路如此新鮮而不同,我覺得自己一輩子也想不到。沒想到現在站在我身邊的兒子,竟給我這種感覺。
那天的驚奇和內心的安慰,到現在都記憶猶新。兩年半以後,兒子在芝加哥數學聯盟舉辦的競賽中,獲得“進階幾何競賽”的個人第一和團體第三。其中團體賽是他一個人對其他學校一群人。因為他們學校只有他一個人參加。再一年半後,兒子在美國高中升大學的ACT考試中,數學滿分。此前在他的高中,他已經不知拿了多少次數學滿分了。
這次節目,是文昭先生將我投稿的(三)、(四)合並刊出。文昭先生對有些原稿內容持保留態度。與文昭先生商量後,我將原稿貼在留言中。
感谢你的节目,在我出国前我是没有上过大学的底层(后来做小生意变中产)一直对以前学校的学霸人生感兴趣 可惜没人愿意与我分享(我觉得我是在被鄙视链中)。看了你的节目有别样感受,自我教育确实重要,特别是对育儿。
教育隨筆(三)
在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我和太太不得不離開他。再次與他團聚,是將近十二年半以後了。這段時間,兒子是外祖父、外祖母帶大的。在我們和他相聚前一年多,外祖母檢查出肺癌晚期,不到一年,患肺癌去世。外祖父爲了照顧妻子,就顧不上外孫了。他所能做的,是在兒子上學的豐臺十二中旁邊租了一套房子,減少兒子上學回家路上的時間。兒子在學校初中受到霸凌,考試成績一塌糊塗,信心幾乎被徹底摧毀。他沉迷電子遊戲,手機裡存了一個多G的網絡小說(這是我幾年之後從他的《大學申請自述》中知道的)。上課完全聽不懂,下課把卷子揉得亂七八糟,上面全是紅叉。要求寫的作業經常不寫,自己已經喪失了信心,認為再也學不會了。課堂上被老師嘲弄,課下被同學欺負。數學、物理、化學、英語、語文,整體狀況一塌糊塗,從小把他帶大的外祖父憂心如焚。要求我和太太每天陪他寫作業到夜裡十二點。我對他說,“我能幫你。我是學習機器、考試機器。你知道什麼是考試機器嗎?”他說,“不知道。”
我說,“在撂下微積分十七年之後,我找了本舊的大專微積分教材,用零碎時間翻了一個月。參加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績是98.5。如果你每次考試成績都是九十幾分,你不過是個好學生而已。考試機器,是你考了98.5,但是心裡很懊惱,因為你想不出自己怎麼會丟了那1.5分。”
“有兩種煩惱:一種就是你現在的煩惱,上課聽不懂、下課躲著我們不敢讓我和你媽知道今天你有什麼作業、第二天硬著頭皮去應付老師;另外一種,就是你為那1.5分而煩惱,你就是想不通自己怎麼丟了這1.5分。你想要哪種煩惱?”兒子說,“後一種。”我說,“那我幫你有後一種煩惱的可能。也可能到時你連後一種煩惱都沒有。”
其實我從小到大都是差生。我是人大附中初中子弟班的,高中是人大附中二部。所謂子弟班,就是放牛班。高二最後一次期末考試,我全班第三十五名。高三努力一年,上了清華,然後在清華又是差生。其實我剛上高三,17歲就明白了:1. 準備高考,我在浪費生命;2. 我要幹掉的,就是我身邊同學。但是我沒選擇,只能拼。這個教育制度摧殘太多太多的人。
1990年7月7,8,9三天(所謂黑色高考日)之後,9日下午考完試,對考分心裏有數了。我知道自己能上清華了。我心中一片麻木,一絲高興都沒有。只有空虛,還有對同班同學的同情。上高三後,我的名次在全校一躍超過220多人。他們也努力,也聰明。但是我要上清華,他們就得和我對陣。表面上看因爲他們意志不夠堅定,神經不夠堅強,或者不如我聰明。但是我覺得他們,包括我自己,都不該在這樣的考試中浪費生命。
很多時候我們得到一些東西,是因爲命運好,不是因爲我們有多麼聰明能幹(盡管我們的確聰明能幹。這些天賦、性格,其實也是命運)。我回顧過去,遭過那些罪讓我能明白好多人受罪,因此我能同情他們,有能力理解和同情,我想這也是我的幸運。這是說了點自己的事情。
兩年半以後,兒子在芝加哥數學聯盟舉辦的競賽中,獲得“進階幾何競賽”的個人第一和團體第三。其中團體賽是他一個人對其他學校一群人。因為他們學校只有他一個人參加。再一年半後,兒子在美國高中升大學的ACT考試中,數學滿分。此前在他的高中,他已經不知拿了多少次數學滿分了。但他有時還經歷第二種煩惱。
我和兒子談了這麼幾個問題:中國的教育體制實質,他、老師在這個體制中的角色,中國教育的目的,中國考試的目的,在這種體制中,兒子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手段又是什麼。學習的實質是什麼,數學、物理是什麼;學習、受教育在人生中的角色是什麼等等。我是想到哪說到哪。
我問兒子:“你考試成績爲什麼那麼差呀?”“因爲我學習不好,那些題就都做不出來。”“你怎麼學習不好了?”“我全班倒數第二,平常作業也不會做。這不就是學習不好嗎?”“我問你爲什麼成績差,你說因爲學習不好;我問你學習怎麼不好,你說因爲成績差。你等於沒有回答我呀。”
兒子不知如何回答。
我說:“你從沒問過自己‘爲什麼成績差’。你以爲‘成績差’的答案是‘因爲自己學習不好’。”“你不知道自己並不知道答案,對吧?”“嗯”。
“所以兩件事極其重要:1. 提出高質量問題 2. 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以後我會反覆向你示範如何提出問題,什麼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兒子說“好”。
“現在我問你,你考試成績爲什麼那麼差呀?”“我不知道。”“恭喜你,你知道自己不知道了。我很高興。你已經向一個更廣闊的世界,邁出了一大步。”我停頓一下,讓兒子有機會思考我的話。我再次強調說,“不知道答案關係不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纔是最糟糕的。”
“你成績差,是因為你經歷的所有考試,是專門用來砍人的。砍的就是你這種人:1.想從學校老師和課本那裡學到知識 2.只要考試成績差,就覺得自己學習不好。專門砍你這種人。因為你們是很好的底層奴隸的原料。這些考試的目的,就是收割底層奴隸。”
“你以為你是個中學生,是嗎?你以為自己去十二中上學,是為了學習知識,是嗎?你以為那些考試,是為了檢驗你學習知識的情況,讓你知道你會什麼,不會什麼,幫助你更好的學習,是嗎?”“是的”“那你就全錯了。都不是。”
“你覺得你是學生,對嗎?”“嗯”“你知道在中國有童工嗎?四五歲就得把細小的塑料珠子穿到髪卡上,做成珠花,在家庭作坊裡一天幹十幾個小時。稍微做慢一點,就挨打。打他的人,就是他親生父母。”“你知道在中國有童農嗎?七八歲就得幹農活,大太陽底下在地裡曬著。”“你看到街上被城管追得到處跑的攤煎餅的小販,拉扯著兩個孩子,滿面驚惶?他們的孩子早上三四點就得起來切蔥花,準備麵漿。他們是童商。”“你知道在西非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十二歲的孩子就得端著AK47衝鋒,用匕首割斷村民的喉嚨,他們是童兵。”“而你,是童學。工、農、兵、學、商。你是童學。”
兒子幾乎目瞪口呆。
我說,“我問你為什麼成績差,你說因為你學習不好。回答錯誤。”“你成績差,是因為你那些老師也被奴役。你那些課本,是專門編出來教傻瓜的。你的學校、整個中國教育制度,就是為了培養、塑造奴隸。你考試成績差,說明他們在把你變成奴隸的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
我說,“你過來”。兒子跟我走到能看見豐臺十二中的陽臺,我指著那所學校,“那是什麼地方?”“豐臺十二中”。我搖了搖頭說,“那兒是個養雞場。天天燈光照着你十八個小時,不停餵你飼料、逼著你嚥下去,逼著你下蛋。下蛋少了就把你拎出去,帶著羽毛就被機器碾成肉醬,成為高級奴隸的飼料。那兒沒有老師,只有飼養員。”“他們強逼你嚥下去的飼料,就是你每天學的那些加減乘除,他們要你下的蛋,就是你的高分,學校總體上的升學率。他們靠升學率收取高費用。你是被關在狹窄雞舍裡的奴隸,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伸著脖子啄飼料,脖子上的毛都磨禿了。”“你和雞也有區別。雞的住宿、取暖、飲水、打疫苗,都是養雞場掏錢。現在你的住宿、取暖、飲水、打疫苗,都是家裡掏錢。”
“你知道你的老師為什麼嘲弄你嗎?”“因為我學習不好。”“因為你影響他的收入了。他的收入,和你的考試成績是相關的。沒人在乎你學習好不好。”(後面我會告訴兒子,考試成績高低與學習好不好,是兩件事。)
我問:“你考試成績差,知道他們打算怎麼對付你嗎?”“不知道。”“他們會把你逐入社會最底層。你最終會被碾壓成肉醬。此前你會勉強活著,不停地被人吸血和骨髓。你和你的老婆、孩子,會成為上級奴隸的食物。”“那我該怎麼辦?”
我說,“我會教你考試技能。這是我要教你的東西中,最沒用的一部分。能讓你在集中營裡倖存的時間長一些。其他的東西你要仔細聽。”
教育隨筆(四)
我問兒子,“你見過三個蘋果嗎?”“見過。”“三個梨呢?”“見過”“三張桌子、三把椅子?”“都見過。”“你見過三嗎?”“什麼?”“你見過三嗎?什麼尺寸?多重?顏色?氣味?”“嗯……沒有。”
“自然界中有蘋果、梨,人製造桌子、椅子,但是自然界和人造物中,都沒有三。這個東西只存在於你的思維中。看不到、摸不著。”“嗯”“人生下來什麼都不懂,是通過逐漸認識周邊事物才慢慢形成思維。按理說,應該是用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描述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為什麼會用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來描述成千上萬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呢?三個蘋果、三個梨、三張桌子,你可以說出一千種不同的三個XX。”兒子想了很久,說“為什麼呀?”我說,“先不說為什麼。你提出過上面的問題嗎?”“沒有。”“為什麼沒有提出過?這個問題,比前一個問題的答案更重要。”
我問兒子,“你知道十吧?”“什麼十?”“就是數字十,英文是ten,羅馬數字是一個大X,可能其他文字中還有幾十種表達。”“知道。”“當所有這些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用他們的語言說出‘十’的時候,他們腦子裡想的都是那個可以描述十個蘋果、十個梨的,看不見、摸不到的思維中的那個概念。有了思維之後,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嗯”“那麼這個思維是超越語言的、先於語言存在的。”“嗯”“那人是先有思維的,還是先有語言的?”“……”“在人描述世界的過程中,有沒有先於思維的東西呢?”“……”
我問兒子,“中文裡面有十,英文裡面有ten,羅馬數字裡面有X,都表示10,是吧?”“嗯”“可是阿拉伯數字,就是印度人傳給他們的那套計數辦法,裡面沒有十,他們的十,是用1擺在0的左邊。”“嗯”“這裡面有兩件事很奇怪。”“第一件,他們的計數法裡面有0。我們一般認為,數字用來描述世界上的東西,比如一個蘋果,一個梨。這個0是用來描述什麼?是用來描述無。”“問題是,這個世界上存在無嗎?任何一個你能提及的事物,都是有,這個世界哪裡來的無啊?0到9,十個數,0佔了十分之一。這種計數法的發明者,他想到把十分之一的數字拿來表達無。而且放在第一個。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嗎?”“……”“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的問題是,有怎麼會生於無呢?”“……”“第二件奇怪的事,是從印度傳出來的計數法,把1擺在0旁邊,表達10。它用位置表達一個數字的的weight,就是權重。而其他表達法,比如中文三百五十一,英文three hundred and fifty one,都是用具體的文字,表達他前一個數的權重。發明這個辦法的人是怎麼產生這個想法的?”“……”
“不知道答案沒關係。我也不知道答案。也許這些問題,本來就沒有答案。但是,你從來沒有問過這些問題,連想都沒想過,對嗎?”“是的”“為什麼?”“……”
“我來告訴你,好嗎?”“好的”“你天天去學校,學那些加減乘除,做作業做到夜裡十二點,每次被打滿卷子紅叉,不但是老師,連你自己都覺得自己愚蠢、無用、廢物、想自殺——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你提不出上面的問題。”“那為什麼呢,他們這麼做?”“你如果保持了內心的靈性與智慧,他會慢慢發芽,你會慢慢覺醒,變成一個真正的人。而他們需要的,是會使用工具的奴隸,甚至是會使用工具的喪屍。一旦你恢復靈性,看到自己被如此對待,他們怕你很可能會造反。”“對他們來說更糟糕的是,你恢復了靈性,你會點燃其他人的靈性,就像現在我對你做的一樣。”
“你知道我怎麼看待學習、教育嗎?”“教育的核心,在於自我教育,所有外在的學校、課本、師長的教導,給你的是提醒、喚醒。所有那些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你通過讀書、思考、反省、實踐,自己得到的。學習是自我教育的手段。其根本在於,以高質量問題為引導,釐清知與不知的邊界。這就是我理解的學習。”“上面的問題,你從來沒有問過,連想也沒有想過。同時,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你一再說,自己考試成績差、學習不好。這都是學校、老師,灌到你腦子裡的說辭。”“你成績差,我知道了——你卷子上的低分,還有滿卷子紅叉,告訴了我。”“你學習不好——我的問題是,你學習過嗎?”“永遠要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它能帶給你高質量的答案。”
…………
…………
我很少替兒子解決作業上的問題。主要就是和他聊天。他也高興,我也高興。兒子很愛和我聊天。我說的話他此前從來沒有聽過,覺得非常新鮮。他說:“爸爸給我打開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門。”同時,太太告訴他過去發生了什麼。
時光飛快。他對數學興趣逐漸增大。他知道數學是一種有效描述世界的手段。他願意用不同的方法認識這個世界,還有自己。在芝加哥,我接送他往來於數學聯盟的興趣小組。路上他總是興奮地告訴我,今天他有什麼獨特的想法,解決了什麼問題。我微笑著一邊開車,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發表些自己的看法。他有時拿一些題考我,我一般能解出一個大概。
一次他給我一道幾何題,我實在想不出來。我問,你說怎麼解?他說出的解法讓我目瞪口呆。我好像一下回到自己十五六歲,那時我在人大附中和那些國際奧林匹克金獎選手一起參加數學訓練。他們的思路如此新鮮而不同,我覺得自己一輩子也想不到。沒想到現在站在我身邊的兒子,竟給我這種感覺。
那天的驚奇和內心的安慰,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虞超先生是对哲学有很深思考的人。向虞超先生学习。
还是播出稿好,适合更多的读者/听者,除非他们对虞超先生的背景了解更多。文昭先生的文章更平和更接地气些。感谢虞超先生的分享让我很受益,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或听到这样有品质的文章和节目。
复制转发后才知道合并的用心良苦
虞超先生你好:
首先感谢虞超先生对于教育心得的分享。在虞超先生出这个教育系列音频之前我曾经给文昭老师写过一封信,其内容就是希望文昭老师能够每隔一段时间给听众朋友带来一期节目,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希望内容中也能给成人和孩子分别推荐一些书单。
在国内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自身的逻辑思维和价值观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如同虞超老师所说,通过这个关于教育话题的节目家长需要在教育孩子之前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这方面的层次。希望文昭和虞超能够给听众每隔一段时间带来一些读书和自我学习的材料推荐。
另外,孩子方面。文昭先生的节目中又包含许多古今哲学和道德思想的阐述,但作为家长我不可能让孩子每天和我一起去听文昭谈古论今,原因是孩子年纪还小他们未必会对时事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如何能让孩子在自己道德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得到哲学和思想上的滋养,怎成为了我目前最大的愿望。我相信这是也是很多80后都面临的难题。我希望虞超和文昭老师,能够继续文昭和虞超老师今后能有意的提供这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能推荐一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提高逻辑分析能力的读物。
十分感谢
虞超先生很像《华尔街操盘手日记》的作者。学习了
虞先生:
自然界和人造物中丈夫、妻子、儿子就是三。
风
我很好奇文昭先生持保留態度的理由是什麼;我覺得完整播出比較能明白作者的思路與見地。畢竟了解思想其實就是認識作者生平經歷。
是虞超先生過於寫實還是過於負面?無論有無瑕疵,都是作者主觀而豐富的展現。讀者最後,得出自己的心得。
一个优秀的学习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
最近一直在追踪虞超先生的教育系列,思想上很受震撼。这期节目尤其是未公开录制成音频的部分,对于一个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本人出身底层,高考3次,最后一次才勉强达线,考取了本省末流大学中的心理学,大学里当了4年的愤青,毕业时,放弃毕业证、学位证;步入社会后又被蹂躏,两年后又重返学校迁户口时,“意外”的痛苦的拿了毕业证学位证,如今快30了,单身、无房无车无存款,还在为一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努力着,打算在一个4线小城以心理咨询为业)来说,有种后知后觉和震撼心扉的感觉。对于底层人来说,通过高考获得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体制内也好,体制外也罢)是比较实际的选择,运气好的话,可以改变自己的阶层,甚至移民;运气差的如我,只能苦苦挣扎在个人温饱线上。最后,很幸运地可以关注到文昭,也感激自己当初可以“任性”的花了一笔不小的钱(对自己来说)成为文昭谈古论今的会员,也因此可以聆听和感受虞超先生的大智慧。再次感谢虞超先生的分享。
好像王阳明说过,心外无他物。你所经历的每件事,好的,坏的,都是上苍给你的gift,都会成为成长的食量,只要你怀着感恩的心。看世界是否美好,关键要选对看世界的视角(心态)。只有你看到的,才是你的事实,聪明的年轻人,做个聪明的选择吧!
还没毕业,我就急匆匆(因为没有毕业证学位证害怕晚了,找不到工作,其实,之后人家也没要求看我的毕业证学位证)去了北京的一家小的民营图书公司做心理学图书策划编辑(2012——2014),整日的码字和修改文稿,薪水又不高,北京的吓人的房价和城中村的逼仄的生活,再加上女友要毕业,使自己急切赚钱的压力骤增,辞职,和初恋分手,落魄的打零工,没有毕业证学位证,别的工作又不敢去直接应聘,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德州扑克,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开始全职德州扑克(2014——2016),在线上的赌博平台上打德州扑克,买各种德州扑克书籍,赚点小钱,也破产过,又活过来,又去西安的俱乐部打过现场德州扑克,当过枪手,也被当猪宰过,在最落魄的时候,和曾经“杀”过自己的出千头目一起做局宰别人(就只有一次,那次自己表现的很差,自己从内心无法接受这种行为,之后再让我去做,我也拒绝了)。之后,被迫到自己所在县城的地级市Y的一家民营医院作心理医生(2016——2018),最后,发现自己沦为了科室主任和院方赚钱的工具,自己想着在心理咨询方面有所发展、学习和成长也是妄想,继而辞职,在家的日子里,专职打德州扑克的比赛MTT(之前专职打的是现金),自己从丁俊晖2005年第一次夺得中国公开赛冠军开始,就喜欢丁俊晖,就喜欢斯诺克,在今年的斯诺克世锦赛上,偶然的接触到了一家博彩网站,可以下注赌球(自己第一次赌球),而且丁俊晖的前两场比赛又打得非常好,所以自己重注了丁俊晖的第三场比赛,结果输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信用卡一笔12000元,之后,政府又要打击线上的德州扑克,而且自己之前专职打MTT,也没什么收获。在自己已然负债的情况下,打算去深圳(本人坐标山西南部)送快递,被姐姐和姐夫反对,也被好友反对,经过自己的内心挣扎和纠结,从自身性格特点以及自身优势还有长远发展来权衡,还是在心理咨询行业去发展,如今正打算去Y市见G院长,希望可以得到份心理咨询的工作。
我喜欢文昭的节目。
文昭的Glorious Wisdom Inc 想必是在美国注册的名字。这个英文的写法实际上并不make sense . 因为Wisdom 本身没有glorious 和 notorious 之分。Wenchaosdom 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哈哈!?
虞超先生,您好!您对于教育的理解真的非常具有独到之处,而且对于您从个人学业生涯中的经历,能够理解并做到在教育孩子时做到如此大的改变,也让我佩服之至。而且,您能够得到那些重要的人生体会,能够意识到问题的本质,说明您本人就具备很强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反叛精神,无论如何能在90年代初考上清华,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我自己遇到的一些清华毕业的学生,多数还是有一定独立思考精神的。要知道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机会去思考您所说的那些问题,就已经沉沦了。
而我自己的经历和您有些不同,我15岁就来到美国了,之前在北京八一中学念初中,和您离得不远。而且由于我是在中考前一天才得知自己要出国的,因此当时对中考我还是做了大量的准备的,而且很巧的是,我的高中志愿也是人大附中。在我的当初在国内的求学生涯中,还没有您那样的思考能力,但我也是一个有反骨的人,从小脑子里就充满了对周边事物的思考和质疑。对于当时的教育,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作文不让写“负面”题材,而我自己经常应为在作文和周记中写一些批判色彩太强的文章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我就是改不了,甚至遇到在中考模拟考试中的作文,由于不是正面题材被判卷老师硬减15分的情况。当时我就特别的奇怪,为什么这个社会不让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呢?这个问题,直到我到美国很多年后才有了答案。因为我们所在的那个社会,最怕的就是那种不畏权威,具有反叛精神的思考,大量的天才,因为社会自带的恐惧情绪而被压制,甚至不幸被埋没。
后来到了美国,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在学业上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以前在国内被严令禁止的事情。但那个时期彻底激发了我思想,高中时期从学霸转化成学渣的经历,反而让我受益不少,让我有意识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并通过寻找答案,体会自己的人生哲学。而且在美国求学的经历,让我从一个标准的理科生变成了一个沉迷于阅读历史,无法停止思考哲学的人。而我对我自己的变化并不感到后悔,因为我知道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我将会彻底失去个人的人生方向,也无法找到能够让自己坚持一生的信念了。
最后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建议儿子在大学某一段时期,不要急于完成学业,而是鼓励他暂停学业去深度思考一下人生和世界。可以去当兵,可以去周游世界,也可以去从事一些能够让人静下心、开阔视野的简单工作。其实美国的教育也不是完美的,受教育的人很少有纯粹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精力,而如果能利用一年半载对人生和世界进行深度思考绝对可以使他受益终身。一点拙见,谢谢虞超先生!
謝謝驚風堂兄!
I can not agree more!Thanks,now,I can not stop thinking and reading philosophy and history, I need right answer,extremely urgent!
给虞超点?来了。谢谢虞超,我应该考虑如何教育未来的孙子了。???
听了视频后看了作者的留言。发现文超先生比较中立,符合一个媒体的形象。
我很喜欢您的这个节目。您的第一期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但是这期似乎没能完全理解您的意思,我再细看两遍。希望您能坚持把这个节目办下去。谢谢。
在讀到虞超老師闡述「從無到有」「提出平時覺得理所當然的問題」時,我恍惚有種曾經閱讀《蘇菲的世界》開篇的感覺。不知虞超老師在上一篇闡述的閱讀哲學的話題,是否就與此有關?非常期待虞超老師能進一步談論 閱讀哲學在教育方面上的作用,謝謝!
虞超先生你好,我还是比较喜欢你的“非阉割”稿,(~_~;),(文昭不会是广电局的吧),很喜欢你敏锐的洞察力,一针见血的刺穿它们,都是我想说却不会表达的,给你一个大大的赞。
我本人也有和你儿子类似的经历,小时候性格懦弱,经常被同学欺凌,这令我非常苦闷,但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在青春期开始进入了一个思维混乱期,大概从初三开始,上课精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从班级前10急转直下,到高1就已经倒数了;同时又变得叛逆,专门结交不良少年,调皮捣蛋,打架泡妞,对学习完全放弃。后来多亏我的语文老师,我和他在课堂上大吵一架,结果被罚站语文组一天。那天他和我谈天说地,点起了我还剩下的最后一点点尊严,开始学会思考。
后来大学毕业工作几年,看清了这个没有p民出路的社会,毅然辞职出国读书,辗转十余年,不胜唏嘘。如果早些读到你的犀利文字,或许少走好多弯路。
非常喜欢你的教育系列,我一定会和我的儿子分享,也感谢文昭,给我们提供这个平台思考,谢谢你们,让我们一起成长,加油?
謝謝虞超先生,也謝謝文昭先生。兩個版本看下來,越能清楚看到提出「高質量」問題的能力養成,更需要對於啟發能力的點醒。在這些操作的細節裡,好像約略看到「守」、「破」、「離」的學習歷程。我現在也苦惱於如何教育子女的境地,雖然也抓住了她的個性,但對症下藥的能力實在太差,總是不切期待的希望她在日常的課程裡,找一點自己往後想要找的路。虞超先生上面所分享的細節,似乎有點兒意思,哪天來如法炮製一番。
听了虞超先生的评论,很受到一些启发,在此诚挚感谢。但同时还是想表达一些个人看法。第一,虞超先生的讲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虽然这种感觉不如听萧茗女士评论那么严重,但相比文昭先生和惊风堂先生来说就比较明显,属于听着比较“绕弯”的类型。虞超先生要谈的话题看似很简单,不过是如何教育孩子或是启发引导孩子而已,但其实这是个相当深奥复杂的难题,一个不容易模仿的高度个性化命题,但虞超先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显然不容易。所以与其讲清楚难以讲明的细节,不如言简意赅只提出一些大的框架,让听众自己去思考。尤其虞超先生很喜欢把自己儿子的一些成就结果展示给听众,虽然时间并不长、话语并不多,但在本来时间就短的评论里面,相对而言就显得有点浪费与多余,搞不好还容易诱发听众家长的攀比心理。第二,就这短短十分钟的评论本身而言,虞超先生讲的主要是向儿子传授了一些自己学习数学几何的心得,对儿子深有启发,开启“童智”,至于提出高质量问题这样的抽象概念,其实主要还是让孩子受到启发后自己产生兴趣并得以升华的,这还是回到了家长自我教育与自身素质的问题,其实跟要如何教育启发孩子还是有些区别,或者换个说法,一个自我教育欠缺、自身素质较差的家长,是很难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影响孩子的。第三,听了虞超先生在评论最前面的自我履历介绍,还是很有些感触,虞超先生毕竟是体制下享受了优厚政策的一代,您户口在北京以外试试,您到四川、湖南、重庆这些地方去试试,不管您如何努力,就凭您当时考上清华那个成绩,看您还能不能如愿以偿入学。当然,这并不是在批评虞超先生,每个人的境遇或者说命运有些并不是自己掌控的,没理由也没资格指责虞超先生占了这所谓的“便宜”,我只是感慨中国教育体制的严重失衡与腐朽,不知埋没了多少真正的天才与菁英。难怪有识之士削尖了脑袋都要想方设法移民,就像虞超先生这样,您这是充分抓住了命运的机会,替自己和下一代选择了最理想的道路。有些人批评移民的人自私不爱国,我倒不这么看,得看你是把人权看得比国家重要还是把国家看得比人权重要了;而且,留在国内迟早被污染同化、汰废才能,能到更好的地方尽显潜力、一展所长,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苦短,白驹过隙,难道非要被所谓国家、民族这样的落后概念框住一辈子吗?
謝謝SUNSHINING兄!
在我看,考試得一些高分,上個名校,是人生多一些可能性,而將這種可能性轉變成何種現實,才真的看出一個人的志向與成就。可能性不是成就。所以我覺得自己孩子談不上成就。我展示的是,自己成長後,可以幫助別人,比如自己的兒子,脫離困境。
關於我自己的經歷,有些我並沒有說。也許會分散對教育主題的探討。不管命運如何,自我提升都有可能。有時候,命運的挫折,恰恰是成長的契機。
您说得很对,怨天尤人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反求诸己才是能够坚定走下去,甚至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改变命运的唯一正途。虽然外在的压迫力量实在太强大,这个机会或许很渺茫甚至终身不可得,但只要心存希望,就有了活下去的力量。由衷钦羡并敬祝你们这些抓住了命运的机会、找准了铁幕的缝隙,远离这一强大压迫力量,在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新天地里自由翱翔的同胞们!
謝謝!我們一起努力上進。
謝謝各位朋友回復。
OLOB兄詢問讀哪些書。就我自己,我覺得哲學、歷史、邏輯、語言這幾方面重要。哲學我讀得也不多,給我啓發大的,有柏拉圖和老子。歷史我覺得秦暉給我啓發很大。臺灣的呂世浩也可以聽聽。語言指的是,語言何以獲得意義,何以描述世界,喬姆斯基的轉換與生成語法有機會我想讀讀。此前從Dines Bjoner那裏學到一些Chomsky語法的應用,覺得很有幫助。
因爲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境遇不同,獲得啓發的時間場景都不同,所以我有感觸的書,不知道各位感觸如何。
孩子該看什麼書,因爲我和太太在孩子十四歲之前,沒有和他在一起,所以我不太知道該讓孩子讀什麼書。同時我看到幾位朋友留言,希望探討如何讓孩子讀書,或者做些什麼。我在這方面沒有建議。因爲孩子千差萬別,父母也千差萬別,親子關系各種各樣。我和孩子說的話,照搬到其他場景,不知道有沒有用。我自己的心得是,教育孩子的核心是自我教育。自己要成長。然後就和孩子說自己心裏想說的話。
重要的不是如何改變他人,而是如何改變自己。這是我有關教育的文章、留言的核心所在。
就像是書法,真正沒得是留白,耐人尋味。我上學不多,但看懂了先生的留言的核心,也領會諸位老師的關於教育的深度對話,對我自己而言,是人生,是品味,是驗證。我學到了很多,謝謝謝謝。真正的感謝。
虞超先生这期节目太棒了,说到我心里了。回想我在中学时也因老师的态度十分厌恶语文和数学。后来阅历增多才越來越明白语言和数学的重要性与真正意义。虽然以后没有机会和决心再去掌握那些知识,但如果有,我知道自己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会驱动自己获得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与结果。虞超先生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虽然略显激进,但也基本属于事实。而激进本身不过是为了获得振聋发聩之效。听过录音再看原文,就不难理解作者的这番用心。而对于不少人,如果初次听到那些批判之词可能会出于逆反心理而不能接受。我猜这是文昭先生提议修改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某些现代教育制度的弊端并非中国所独有。总之非常欣赏虞超先生在这期节目中体现的见解和思路。一定要分享给在美国的亲友。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绝大多数还是沿用国内时的方法。其潜在的主要思路是基于竟争,也就是虞超先生所说的”干掉同学”,而不是基于一种旨在协作的对个人独特性的发扬。那真是无比遗憾。
我比较喜欢文昭先生筛选后的稿子,国内教育模式是有问题,教育内容也会有各种杂志掺和;但是里面的教育内容并不应该完全被否定,或者说不是非白即黑的关系。
其实我个人觉得虞超先生关于国内教育模式的表达更接近于一个焦虑的父亲对迷茫儿子的呐喊 有的时候不用这种带有极其具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 并不能引导迷途之人醒悟 也不符合当时的情景 例子虽然讲起来残酷 但你却无法反驳 这也是一种语言承载的力量 所以我觉得虞超先生并没有全盘否定国内的教育模式 也无所谓黑白之争 关于分版的问题 我觉得文昭先生有着自己的考虑 我觉得两版都很好 只是取决于你代入的角色是谁,其实我很支持这种两稿式的排版,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要文昭先生辛苦筛选了。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虽然我一直很欣赏文昭先生的平和理性,但是这篇文章的修改让我觉得非常失望。虞超先生的前两篇文章都让我“惊艳”,唯独期待已久的第三篇令我大失所望!看了评论中虞超先生贴出的原文才明白原委。无须讳言虞超先生原文中的某些表述让人觉得可能并不适合一个孩子。但是我能理解他面对残害过自己的那个体制又来残害自己儿子的那种愤怒,以及儿子濒临崩溃境况下不得已的“重手”。我想没有人能否认国内教育的实质就如虞超先生所述,对于中国的家长们而言他们也不需要语言的“分级”来保护他们心灵,相反没有了如此“血淋淋”的表述,何以让他们惊醒、惊心!修改后的文稿删除了背景故事,隔断了表述的逻辑因果关系,让一篇生动的文章变成了一篇干瘪的说教。
虞先生您好
非常赞同您说的教育孩子其实是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过程这个观点。我的问题是,您好像说了很多孩子的成长变化,并没有说您的孩子给您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
我个人在严重家暴的环境下长大,通过自己养育2女1男,真正的体验到为人父母之不易,特别是当父母处在逆境时。我不是去饶恕我的父母,而是去为自己不懂事的儿时,去真心请求父母的饶恕。不是他们亏欠我什么,只有我亏欠父母。
謝謝您。您辛苦了。
我正在考慮寫第六篇投稿。此前的文章談的是孩子教育。第六篇我想談談自己人生中的成長。
虞先生,
对于您用说的体制内的学校,您讲的应该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没有错。可是换个角度,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也有可以说地谈天的语文老师,也曾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恩师。对孩子说一些绝对的话,会不会对他有不好的影响呢?
我感觉您好像一个久经战场的战士在教示孩子怎么去打胜仗。个人认为内心充满了爱和接纳和感恩才最强大。这是我从育儿中学到的。
謝謝OHANA君。
您說“也有可以说地谈天的语文老师,也曾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恩师。”
是的,我的人生中也遇到過這樣的老師。
我在文章中,談論的是中國的學校、中國的教育體制。不是具體的個人。在監獄,囚徒之間也有互相幫助,但監獄就是監獄。
在上次教育隨筆的留言中,我回復Brian兄的留言。我說,準確描述現實,方有可能改變現實。
人生一路走來不易。勇氣非常重要。勇氣的體現之一,就是敢於面對現實。
感谢文昭先生,听不释电脑。
谢谢虞超先生分享!
这已经是不知第几遍重听了,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的收获。感谢虞超先生。
人类,作为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的视觉生物,却发明了一套基于声音的沟通方式。
同时在声音的基础上发明了语言,然后通过语言,反而能描绘出抽象且不存在的事物。
这档节目让我又回忆起以前对抽象事物认知本质的探求。
其实在中国很多人对于哲学的认知基本停留在政治课本上的“马列主义”。
既不严谨,同时缺乏逻辑性,甚至对于深究的哲学认知,大众都有普遍的排斥和不认可。
有些时候,还真不能去怪罪华人的父母,出淤泥,有多少人能做到一尘不染。
虞超先生能从淤泥中自我提升,或者是一大人生幸事。
感谢!
过了3年才回来听完整个系列。确实如醍醐灌顶。
我觉得在真正有困惑时,碰上能解惑的答案,真的是天大的福气。
我先听了文昭先生发的音频,又看了原文。我可以理解并欣赏两个不同的版本。
有一个公众号叫“奴隶社会”,我觉得就很贴切虞超先生的文字稿。虞超先生真的总结得太贴切了!